#學測加油【性格決定命運—運用口才逆轉勝:燭之武退秦師、馮諼客孟嘗君、鴻門宴】
這三篇史傳散文都藉歷史事件勾勒出每一個人物不同的個性,也藉精彩的對話,展現口才的重要性。
在性格決定命運部分,〈燭之武退秦師〉中鄭國大夫燭之武臨危受命,面對強秦依然面無懼色,在不卑不亢中瓦解了秦、晉聯兵圍鄭的局面,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也展現不同特質,如:佚之狐的知人之明、鄭文公身段柔軟、晉文公仁智兼備,都對事件有著相當的影響力。
同樣足智多謀又臨危不亂的還有〈馮諼客孟嘗君〉中的主角馮諼,他為被罷相的孟嘗君往見梁惠王,並促成「梁王虛上位,以故相為上將軍,遣使者黃金千斤、車百乘,往聘孟嘗君」的結果, 一次次的規劃佈局,都展現他沈穩的處世風格,而孟嘗君的寬厚大量,也是馮諼願意為他效命的原因,兩者互為因果,才能造就三窟的完成。
在〈鴻門宴〉中,人物個性更決定了歷史的走向。
作為主帥,劉邦身段柔軟,在面對項伯時立刻便能「奉卮酒爲壽,約爲婚姻」,可見其善於籠絡人心的一面,他能視時機應變,並接納建議,因此將士皆甘為其死,也因此逃過死劫;項羽性格火爆兇殘,一夜之間便能「坑秦卒二十餘萬人」,卻在重要時刻婦人之仁,驕縱自恃,無法接受建議,也因此失去殺劉邦的最佳時機。
同為謀臣,張良做事沈穩周延,與范增「受玉斗,置之地,拔劍撞而破之」的驕狂浮躁,左右了事件的發展。勇將樊噲對比項莊,突顯出智勇兼備且有勇有謀的性格。
同為奸細,有情有義的項伯,為報張良一命之恩,開啟了這場宴會,而不忠不義的曹無傷最終在劉邦回營後立刻被誅殺,也凸顯劉邦的果斷。
除「個性決定命運」之外,值得留意的是這三篇文章中,人物間的對話交鋒。
燭之武利用「動之以情、說之以理、誘之以利及挑撥離間」等說服技巧讓秦穆公轉而為鄭協防,他句句為秦設想,而非為鄭考量,立論清晰,且層次分明,不僅考量了整體局勢,也勾起秦對晉的新仇舊恨,最終以口才逆轉局勢,完成了這一艱鉅的任務。
馮諼在孟嘗君被罷相之際,以妙計遊說梁惠王,以「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,諸侯先迎之者,富而兵強」,使得梁惠王立刻以高規格待遇三次往聘孟嘗君,又同步誘使齊王唯恐孟嘗君前往梁國而弱齊,迅速展開挽留行動,最終孟嘗君挾外援以恢復相位,且地位更加鞏固。
〈鴻門宴〉中,劉邦面對項羽時,身段柔軟,「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,將軍戰河北,臣戰河南,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,得復見將軍於此」便是以臣下的口吻、卑下的言辭,輕易化解了項羽的怒氣。樊噲闖帳,慷慨激昂地陳述:「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,毫毛不敢有所近,封閉官室,還軍霸上,以待大王來。故遣將守關者,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。勞苦而功高如此,未有封侯之賞,而聽細說,欲誅有功之人。此亡秦之續耳,竊爲大王不取也!」不僅與劉邦、張良說詞一致,卻更義正辭嚴,不卑不亢,將入關之事包裝得合情合理,說得項羽無言以對,難以追究,成功瓦解項羽的防衛心。
最終,劉邦尿遁,獨留張良面對項羽、范增,張良所說:「沛公不勝桮杓,不能辭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,再拜獻大王足下,玉斗一雙,再拜奉大將軍足下。」亦是言詞合理且進退得宜,令人莫可奈何。
三篇文章皆透過口才謀略局勢、巧妙化轉危機,從每個人物的溝通應對中,亦鮮明反映出人物性格,讓我們見到「個性決定命運」的共通點。
___
❤️學測將至,最好也最及時的引用素材就在課本裡,以這篇統整與孩子們分享,祝大家考試順利!加油!
❤️辛苦終有盡頭,我等你的好消息!
#歡迎分享給需要的孩子們
#閱讀素養 #文本分析 #學測 #統測 #指考 #會考
本文出自龍騰出版【搶救國文 統測複習25週】